
文|吴钩随笔
世人常把985、211挂在嘴边,仿佛那是衡量一个孩子成败的唯一标准。
可我想说:
在这个竞争残酷、层层筛选的时代,能考上二本,已经是难得的胜出者。
在那些高考大省,二本并不“普通”。它是无数个夜晚的挑灯夜读,是千万人中闯出的一条路。不是“差”,而是足够努力,足够坚定。

一|你以为是低配,其实是高峰之路
很少有人认真告诉你,高考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完的路。
从初中分流开始,一半孩子已经被迫转向职业学校、中专技校;
剩下那一半,再次根据成绩进入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,天平早已倾斜。
重点高中的学生有更多资源、师资、同伴鼓舞,普高的学生则只能靠自己埋头苦读,争取一个本科名额。
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两个世界:
一所重高统计的是清北录取率;
一所普高统计的是本科上线率。
不是孩子不努力,是风向太强,风口太窄。
尤其在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四川这些高考人口大省,能稳稳拿下二本分数线的孩子,已经穿越人潮、杀出重围。
如果你出自这样的地方,别轻易说自己“考差了”——那是实打实的荣耀,是你用汗水争来的起点。

二|你的大学,不决定你的人生走向
考上大学,是幸运;继续成长,才是本事。
有个朋友家的孩子,考上的是一所普通的二本。
刚进大学,他兴奋地打电话:“妈,我好像第一次有希望当学霸了!”
原来,他的同班同学来自几个低分省份,入校成绩相差七八十分。
他以前一直是“吊车尾”,如今却成了班里前几名。
他说:“原来换个池塘,鱼也能逆流。”
我听着,竟有些动容。
人生的补偿,并不总是天降好运,更多时候,是你走了很远的弯路后,终于遇见了顺风。

三|大学不是港口,而是跳板
大学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场拉开序幕的比赛。
有人一上大学,就如释重负,从此游戏、刷剧、浪费时光。
有人在大学重新出发,抓住每一分每一秒,拼成绩、拿证书、找实习。
你是哪一种?
我见过许多二本出身的学生,靠自律逆袭:
有人考研进了985,实现了学历飞跃;
有人考公成功上岸,与名校生并肩为伍;
有人实习进大厂,用项目和能力赢得录取。
他们不是起点高,而是没停下奔跑。
大学只是敲门砖,能不能进屋,取决于你手里有没有灯,眼里有没有光。

四|不要低估自己,更不要放弃努力
每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,背后都有一段不普通的坚持。
曾看过一则新闻:
一位初中毕业的女生,自考专科、自考本科、考研、再考博,最终成为大学教授。
她没有名校背景,没有家庭资源,甚至起点比多数人更低。
但她用十几年不间断的学习,完成了人生的翻盘。
你问她凭什么?她只答一句:“我没放弃。”
这,就是教育最真实的意义。
不是赢在起跑线,而是能不能一直跑下去。

五|学历只是背景,努力才是主角
这个时代确实残酷,学历重要,起点重要,但也不是唯一。
真正决定你命运走向的,是你是否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多走一步,读完一本书,做完一件事,交出一份靠谱的答卷。
别再自卑于“我只是个二本”;
也别幻想“一进名校人生就顺了”。
真正被社会青睐的,是那些脚踏实地、不怕吃苦、不断升级自己的人。
是那个四年从不挂科、主动找实习、能把任何平台都用成跳板的你。

写在最后:
你能考上二本,已经很了不起。
你若还不放弃继续努力,那就更值得敬佩。
我们不是为了炫耀过去的分数而活,
我们是为了创造未来的高度而奔跑。
人生从不怕起点低,只怕你不走。
二本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场启程。
与其仰望,不如扎根;与其羡慕,不如赶路。

证券配资风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