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,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。
在某个深夜的直播间,主播声嘶力竭,给你画了一张“消费升级”的大饼,什么埃及长绒棉,什么120支贡缎,什么A类母婴级裸睡标准,价格还便宜得跟不要钱一样,你脑子一热,下单了。
收到货,手感好像也就那样,但你安慰自己,这叫“性价比”。
恭喜你,你可能刚刚参与了一场盛大的、由商家、主播和部分平台默契配合的智商税收割仪式。
你以为你薅到了羊毛,实际上,你才是那只被从头薅到脚的羊,连羊皮都被人拿去做“全棉”标签了。
最近央视一记重拳,把南通、嘉兴这些家纺重镇的底裤给扒了。事情很简单,就是你直播间里买到的那些所谓“高端四-件套”,从棉花品种、到纺纱支数、再到安全等级,大概率,全TM是假的。
这事儿魔幻在哪?
魔幻在它已经不是个别黑心商家的个人行为了,它几乎成了一条心照不宣的产业链,一套成熟到可以开班授课的“割韭菜”方法论。
咱们来用【利益相关方博弈法】拆解一下,你就知道这水有多深了。
在这场浑水摸鱼的游戏里,有四个核心玩家:商家、主播、平台、消费者。
首先,是商家,也就是那些工厂和批发商。
他们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?赚钱。
不,更精确地说,是“用最低的成本,赚最多的钱”。
怎么实现?靠信息差。
他们赌的就是你,一个普通消费者,分不清40支和100支棉的区别,看不出“匹马棉”和化纤混纺的手感差异,更不会为了区区百来块钱的四件套,花几百大洋拿去质检。
这个赌局,他们赢麻了。
你看央视的调查,简直就是一部《家纺行业忽悠学百科全书》。
化纤掺棉的,敢直接贴“100%全棉”的标。
40支的普通面料,水洗标上直接印“120支”,反正数字越大越显得牛X。
最骚的是那个所谓的“木棉皱皱纱”,听着特文艺,特天然对吧?主播还会给你科普,这是从木棉树里提炼的纤维。
实际上呢?纯纯的化纤。这名字起得,就跟管方便面叫“非油炸后现代主义解构式拉面”一样,突出一个玄学。
还有那个“A类母婴级”标签,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。
A类母婴级。
听着就安心。
可以直接裸睡。
可这玩意儿到底谁来认证?商家自己贴的。对,你没听错,自己给自己发的三好学生奖状,突出一个脸皮厚度堪比城墙拐角。
记者在南通一家店里,打开一包所谓的“A类”产品,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。这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,但肝上的阴影,是藏不住的。
甚至连配套服务都给你想好了。你怕平台抽查?别怕,辅料店里假冒的质检报告要多少有多少,带二维码,带公章,一条龙服务,主打一个“喂到嘴里”。
这种操作,在财经黑话里,叫典型的“快种快收”。不求天长地久,只求瞬间拥有。用最低劣的原料,套上最华丽的包装,通过直播间这种快速出货渠道,瞬间完成收割,等消费者反应过来,他们早就换个马甲,去另一个直播间继续讲故事了。
第二个玩家,是主播。
他们是这个骗局的放大器和临门一脚的射手。
很多主播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卖的是个啥,但这不重要。他们要的,是“流量换成交”的GMV。
话术都是标准化的。“破价福利”、“宠粉专供”、“今天不要998,只要99块8”,再配上“100支长绒棉”、“A类母婴”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关键词,一套组合拳下来,你的钱包很难守身如玉。
他们就像拳击比赛里的选手,比的不是谁的拳头硬,产品质量好,而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你理性防线最薄弱的深夜,用价格和概念给你一记闷拳。
第三个玩家,是平台。
平台在这里的角色很微妙。
你说他们不知道吗?他们肯定知道。低价、高概念、爆量,这几个词凑在一起,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有问题。
但平台的KPI是什么?是活跃用户,是交易额。这种“性价比”商品,恰恰是拉新、促活、刷数据的利器。只要不出大事,只要消费者不闹得天翻地覆,他们往往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水至清则无鱼。管得太严,商家跑了,主播没得卖了,GMV下滑了,大家的财报都不好看。
所以,在监管的铁拳砸下来之前,大家都在一种恐怖的默契中,维持着这个虚假繁荣的生态。
最后,就是我们,可怜的消费者。
我们想要什么?想要物美价廉。
但现实是,在当前的商业环境里,“物美”和“价廉”大概率是互斥的。你想要极致的便宜,就得接受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疯狂偷工减料。
我们被商家和主播用各种新名词、新概念反复教育,以为自己掌握了消费的密码,实际上只是记下了一堆方便被收割的关键词。
支数越高越牛X。
价格就越贵。
这是常识。
但问题来了,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是真的?拿个放大镜自己数吗?别闹了,等你数完,人家都换了三个马甲,在另一个直播间继续卖了。
这就是整个商业逻辑的闭环:
厂家用虚假宣传降低成本、提高溢价;主播用夸张话术实现流量变现;平台用默许态度换取数据增长;而消费者,用真金白银,为这场集体的狂欢买了单。
整个链条上,几乎人人都在“瞎积薄发”,没人真正关心产品本身。
现在,南通和海宁连夜查处,查封了七千多套涉案物品,对9家主体调查取证。看起来雷厉风行,大快人心。
但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?
很难。
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,不是几个黑心商家,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、劣币驱逐良币的土壤。
当说谎的成本极低,而收益极高;当坚持品质的商家,在价格战中被说谎的商家活活卷死;当消费者被“性价比”的迷魂汤灌得五迷三道,那么,造假就会成为一种理性的商业选择。
这次查处,更像是一次不定期的“健康体检”,能揪出几个病入膏肓的,但改变不了整个行业亚健康的生活习惯。
风头一过,换个新名词,比如不叫“木棉皱皱纱”了,改叫“云感纤维”,故事照样可以接着讲。
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这件事最大的启示可能就是:
放弃幻想,尊重常识。
当一个东西好得不像话的时候,它大概率就真的不是话。你以为的那个“漏”,可能恰恰是为你量身定做的“坑”。
毕竟,商业世界,从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逻辑。而在这场家纺骗局里,唯一的逻辑就是——总有人要为“不可能的便宜”付出代价。
如果你不想成为那个代价,那就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身边还在迷信直播间神话的朋友吧。
至少,下次他们剁手前,能多问自己一句:
这玩意儿,它凭什么这么便宜?
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、客观性,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。
证券配资风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