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则天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,采取了不少极为手段,许多人最终都成了她政治路上的垫脚石。她的决断既果断又冷酷,心机深沉,且极为多疑,朝中的大臣仅仅因为一时的失言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倒霉的大臣
682年,唐高宗为了处理政务,前往东都洛阳,而裴炎则负责留守长安,辅佐当时的皇太子李显。裴炎最终死于武则天的手中,关于他是否应该死,至今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。
唐朝的历史中,武则天正是借着这一时期,逐步展现了她的权力野心。要说这个故事的开端,不妨从683年开始说起。那年,裴炎已经在辅佐李显处理政务,唐高宗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,他指派李显监国,而裴炎与刘齐贤、郭正一等人在东宫协助处理朝政。
12月,唐高宗终于去世,李显继位,成为历史上的唐中宗。裴炎也接到遗诏,继续辅佐中宗,并改任中书令,掌管政务。他这一时期,掌握了大量实权,甚至把政务堂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,从某种角度看,裴炎的举措也是在遵循前任帝王的旨意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到了684年,唐中宗却想将岳父韦玄贞封为侍中,还打算任命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。裴炎强烈反对这些决策,认为这将国家的大权分给了他人,也威胁到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。他愤愤不平地说道:“即便将整个国家交给韦玄贞我也无所谓,至于一个侍中,实在太过分了。”
这番话让裴炎意识到自己得罪了皇帝,也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祸根。于是,他决定与当时的太后武则天联合,提出废除唐中宗的提案,并成功地促使了这一变革。武则天支持了这一行动,命令裴炎及其他大臣联合带兵进入宫中,将唐中宗废为庐陵王,而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,史称唐睿宗。
唐睿宗虽然成为了皇帝,但并没有实际的权力,从那时起,整个朝政完全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。接下来,武则天开始着手为家族谋划,她意图追封先祖为王,但裴炎直言不讳地提醒她,权力掌握在她手中,不应偏私于亲属,并引用吕氏王朝的覆灭作为警示。武则天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,回应道:“吕后封生者为王,我封的是已故先祖,情况大不相同。”
尽管裴炎了解武则天的内心,并继续劝告她防微杜渐,但此时,他已经渐渐脱离了原有的政治路线。武则天升至权力巅峰,裴炎却成为了她打压的对象。
当武则天计划处决韩王和鲁王时,询问宰相的意见,所有大臣都沉默不语,只有裴炎提出了反对意见。这无疑加深了武则天的愤怒,裴炎在这种局势下也未能保全自己。随后,武则天任命裴炎为河东县候,且越来越感到裴炎的存在对她构成威胁。
谋反的念头
裴炎似乎意识到,武则天的篡位之路并不长久,他开始计划在武则天外出时采取武力行动,强行将她从权力的宝座上推下。然而,这一计划由于连日大雨而未能成功,武则天取消了出行,裴炎的谋划因此落空。
尽管如此,裴炎依然没有放弃,他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机会。得知徐敬业有反叛之意后,裴炎与其秘密合作,徐敬业甚至拉拢了他作为内应,裴炎的“志向”也愈加膨胀。徐敬业利用洛阳一带的民众,开始散布传言,暗示裴炎将成为新的皇帝,这让裴炎大为欣喜,觉得自己有了更大的政治机会。
684年,徐敬业发动叛乱,起兵讨伐武则天。裴炎趁机向武则天建议:“皇帝已经成年,但始终无法亲政,给了小人反叛的借口。若将朝政交还给皇帝,叛军便不需要征讨,必定会自行瓦解。”武则天听后,怒火中烧,认为裴炎心怀异志,开始着手对他进行打压。
陷入绝境
此后,裴炎向徐敬业送去一封信,信中只有“青鹅”二字,武则天通过分析这些字,推断出信的含义:徐敬业将在12月带兵攻入长安,而裴炎将作为内应支持他。此刻,武则天终于找到了对付裴炎的契机。
裴炎被捕,随即被投入了诏狱。虽然有些人站出来为裴炎辩护,如刘齐贤等人主张裴炎无反叛之心,但武则天的决心已定,她不愿错失这个清除对手的机会。
裴炎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逃脱,心灰意冷地感叹道:“宰相入狱,死路一条。”最终,裴炎在684年10月被斩杀于洛阳的都亭驿,所有家产被抄。更有甚者,曾为裴炎辩护的官员也相继被惩处,刘齐贤被贬为吉州长史,而大将军程务挺则被杀于军中。
裴炎之死:必然的结局
张先昌认为裴炎之死并非武则天的滥杀之举。虽然最初,裴炎确实在为朝堂的利益着想,但随着他的行为愈发偏离正道,最终他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。唐高宗去世后,唐朝政局不稳,内外纷乱,裴炎作为宰相本应承担起平定动乱的责任,但他却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。
唐中宗无能,武则天虽为“篡位”,但从维持朝廷的角度来看,她的行动也能迅速稳定局势。而裴炎的反应迟缓,甚至提出将朝政还给中宗的建议,最终引发了武则天的警觉和愤怒。
裴炎的死虽然让许多人认为他是忠臣被误杀,但在当时的形势下,武则天的决策也是出于大局考量。她需要通过“清洗”潜在威胁,巩固自己的权力,确保唐朝的稳定。在这一点上,裴炎的死并非简单的滥杀,而是他与武则天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。
直到景云元年,唐睿宗为裴炎平反,追赠他为太尉,并赐谥号“忠”,但那时的裴炎,已成为历史的尘埃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风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