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太宗贞观十年六月十九日(公元636年)是观音菩萨成道的日子。天还未亮,虔诚的信徒们便已早早起床,清洁沐浴,穿戴整齐,焚香祷告,食素诵经,迎接这神圣的日子。随着朝阳初升,妇女们精心妆扮,盛装出行,香气扑鼻,结伴向观音殿行进。她们在殿前虔诚跪拜,祈愿菩萨庇佑,赐予子嗣、安康与福运。
然而,长安城的太极宫内,气氛却显得截然不同。长孙皇后的一生已接近尾声。长孙皇后从小字“观音婢”而得名,这一天她的灵魂将随观音菩萨升天,加入仙班。李世民,那位满脸络腮胡的皇帝,紧紧握住皇后冰冷的手,泪眼朦胧,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威武力量将皇后永留人世。尽管如此,长孙皇后虚弱的声音打破了他的沉默:“皇上,我该走了。人生聚散终有时……”她的话中提到房玄龄,叮嘱李世民不要因一时失望而弃之不顾。她还提醒李世民,自己的亲兄弟并无非凡之能,只因她嫁给了李世民才得以高升。她请求李世民勿过度宠信他们。最终,她对自己葬礼的安排作了详细嘱托——简朴,节俭,不需华丽棺椁,务求简单低调,如同古贤崇尚的“薄葬”之道。她的一生结束了,李世民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,失声痛哭。
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北周著名的神箭手。那时的北周,贵族子弟以武艺为荣,而长孙晟的箭术尤为出众,令同辈人心生敬佩。某年,他随沙钵略可汗出游,遇到两只争斗的雕鸟。沙钵略可汗随口说了一句让长孙晟射下这两只雕鸟。长孙晟拉开弓箭,箭如流星般飞出,一箭双雕,俨然成为传世佳话,成就了成语“一箭双雕”。这次事件,沙钵略可汗大为赞赏,甚至要求部落的贵族子弟向长孙晟学习箭术,长孙晟的名声也因此广为流传。
展开剩余75%长孙皇后的母亲高氏,出身北齐高劢家族,刚烈而有才,得到了许多名将的敬重。北周围攻北齐时,高劢坚决主张用高品官员的家财做抵押,鼓励他们誓死卫国。即使在北齐亡国之后,高劢被俘,她依旧言辞慷慨,动情讲述北齐的悲剧,引得宇文泰不禁收起笑容,默然倾听。
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二月初六,新春刚刚开始,长孙晟已经年逾五十,迎来了一位小女儿。她的小名为“观音婢”,在当时的佛教盛行背景下,给孩子起这样名字并不罕见。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和他的妻子郑观音也是以佛教名字命名的。长孙皇后美丽绝伦,常被誉为“貌似观音”,这也说明她与郑观音一样,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女。
李世民的父亲李渊,曾是隋朝的神箭手,和他结婚的窦皇后,则是自幼备受周武帝宇文泰宠爱。宇文泰不仅接纳了突厥皇后,且深知突厥的强盛威胁中原,为了国家的安危,窦皇后年幼时就曾劝谏宇文泰警惕外患,展现了她非凡的政治眼光。李渊和窦皇后的婚姻也源于一场箭术的比赛,李渊凭借精准的箭术,赢得了窦氏的芳心,最终成婚。
随着隋文帝的篡位,窦皇后深感无力改变朝局,悲痛万分。李渊即位后,依旧极为看重长孙晟。长孙晟的兄弟长孙炽看重窦氏的智谋,认为她会为家族带来不凡的子嗣。长孙晟与李渊也因共同的箭术背景而结下深厚的友情,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渊的次子李世民。
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已经和郑观音结亲,若不是这个缘分,长孙晟的女儿或许会成为李建成的妻子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命运的安排确实难以预测。长孙晟去世后,杨广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,并深表惋惜。长孙晟临终将爵位传给了三子长孙安业,长孙晟的一生虽辉煌,但家族内的种种纷争亦给长孙皇后带来不小的困扰。
长孙皇后小时候的经历,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低调节俭的品性。她和母亲高氏共同生活,虽寄人篱下,但她从不以此为耻,反而通过学习、与贵族妇女的交往,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社交经验。这段经历为她日后成为唐朝后宫的主母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当长孙皇后十三岁时,父亲与母亲决定将她嫁给李世民,这一婚姻安排,注定了她的一生将与大唐帝国紧密相连。刚刚结婚几天,长孙皇后便归宁,期间的一些异象,预示着她的非凡命运。在李世民年少时,两人情感深厚,尤其是在李世民遇到危难时,长孙皇后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,为他提供坚强的支持。
她为李世民的成功出谋划策,曾多次劝告他不要轻易重用权臣。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一个被她劝告要退位的权臣。然而,李世民最终并未听从她的劝告,而是继续重用长孙无忌,导致后者最终的身败名裂。尽管如此,长孙皇后始终坚持着她的原则,忠诚而坚定地守护着李世民。
唐太宗即位后,长孙皇后被尊为“母仪天下”,她低调谦和,从不干预国家政事。她虽然身处权力的中心,却以独特的方式,凭借自己深厚的智慧和韬光养晦的美德,赢得了全天下人的敬重。她坚信,国家的兴盛与家庭的和谐离不开节俭与理性,而这也是她终生秉承的信条。
她为李世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尤其在李世民患病之际,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他同生死,并且未曾离开过他。她身上带着毒药,只因她深知,如果李世民死去,她也决不独活。她一生的坚持,正是为了国家和家族的长治久安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风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